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清山——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巖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東北部,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規劃范圍756.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229.5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16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面積358.57平方公里),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巔”故名。2008年7月8日,在加拿大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三清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七處、江西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景區內千峰競秀、萬壑奔流、古樹茂盛、珍禽棲息,終年云纏霧繞,充滿仙風神韻,自古以來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同時,她又是一座經歷了1600多年人文浸潤的道教名山,尤其是按后天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筑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三清山的遺產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會議認為: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展示了獨特花崗巖石柱與山峰,它們栩栩如生。三清山豐富的花崗巖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象奇觀相結合,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景觀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
(1)從科學層面講:三清山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具有10億年幾乎連續的地質演化史,包含了許多世界上重大地質事件的地層學證據,容納了東亞所能見到的多種生態系統,具有獨一無二的花崗巖地質地貌,是國際上研究地球歷史和古板塊構造的最佳地區。由于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直接覆蓋和影響,三清山保存了大量東亞—北美間斷分布孑遺物種,是第四紀冰期生物的避難所,對研究植物物種洲際間斷分布和孑遺植物具有國際意義。
(2)從文化層面講: 三清山不僅是一處山岳型風景區,還是一座歷經千年的道教名山,1600余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三清山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遺存的丹爐和丹井以及后期道教鼎盛時的古建筑群和230余處石雕石刻都保存完好,是中國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館。道教宮觀建筑布局的以小見大、內蓄玄真、含而不露,在中國道教建筑史上樹立了一個典型范例,為研究道教歷史、宗教建筑史和民族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
(3)從美學層面講:三清山由于花崗巖地貌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形成了它獨特的奇峰怪石、急流飛瀑、峽谷幽云、古樹名花等雄偉景觀,特別是東方女神、巨蟒出山、觀音賞曲、老道拜月、葛洪獻丹等絕景,為世人嘆為觀止。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三清山的遺產價值給予了這樣的認定: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展示了獨特花崗巖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巖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